2亿年前诚信双盈,当恐龙在陆地上都还只是无足轻重小角色的时候,鱼龙家族中就已经出现了体长超过 20 米、体重堪比蓝鲸的深海巨兽-萨斯特鱼龙,这种史上最大海洋爬行动物背后,又有哪些好玩的故事呢?
Hi,我是李旭。
每次聊海洋爬行动物都要先给大家辟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大海里的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大家伙,它们全都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亲戚-海洋爬行类动物。
但在所有海洋爬行类动物中诚信双盈,最先下海的先行者,当属鱼龙家族。在恐龙都还没有演化出来的三叠纪早期,也就是大约2亿5,200万年前,鱼龙(ichthyosaurs)就已经开始尝试征服大海。
科学家们现在虽然还没有能够找到真正的鱼龙祖先具体是哪一种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是所有线索都告诉我们,鱼龙的祖先和沧龙一样,同样是如今依然活跃在地球上,并且种类超过了11000种的鳞龙家族。所以,水里的鱼龙,同样是蜥蜴、壁虎还有蛇的亲戚。
作为类似蜥蜴的小型爬行动物,早期的鱼龙四肢没有特化,只能够在浅海边缘捕食虾、蟹这些甲壳类动物。但只用了 100 万年时间,这些先驱者就完成了从陆地到海洋的彻底蜕变:体型从早期的蛇形很快演化成了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完美“鱼形”,四肢变成了鳍,尾巴变成了类似鲨鱼的新月形推进器,甚至还演化出了卵胎生以及体温恒定的能力 —— 这些更高级的生存技能,让它们彻底摆脱了对陆地的依赖。
所以在三叠纪晚期诚信双盈,鱼龙家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巅峰时刻。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出现,将海洋爬行动物的体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西卡尼萨斯特鱼龙(Shonisaurus sikanniensis)为例,这个体长 21 米、体重 80 吨的庞然大物,体型超过了现代最大的蓝鲸,堪称 \"移动的海洋堡垒\"。它们的颌骨长达 2 米,虽然牙齿短小,但配合高速游动产生的冲击,随时能将中小型鱼类、头足动物甚至小型海爬瞬间吸入口中、饱餐一顿。
萨斯特鱼龙虽然没有背鳍,但通过强健的鳍状肢,它们在捕猎过程中可以快速调整姿态、适应复杂水下环境,同时,高度特化的内耳结构能够帮助他们感知海水中的细微震动,提前锁定猎物动向。
正是靠着这种强大的适应性,萨斯特鱼龙成为三叠纪海洋中的绝对统治者,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全球浅海区域。和加拿大的西卡尼萨斯特鱼龙体型相当的,还有英国的塞文河巨鱼龙(Ichthyotitan severnensis)、以及我们中国的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 tibetensis)。
但是盛极一时的巨型鱼龙家族,在三叠纪末期,中大西洋火山持续喷发引起的“火山冬天”中伤亡惨重,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导致食物链断裂,体型庞大、代谢旺盛的萨斯特鱼龙首当其冲,遭遇灭顶之灾,在2亿年前彻底绝迹。
但是鱼龙家族的血脉并没有就此断绝。残存的小型鱼龙继续演化,在侏罗纪的中期演化出了体型类似海豚的大眼鱼龙(Ophthalmosauria)分支。这些长得既像鲨鱼又像海豚的中等体型鱼龙,凭借超强的游泳能力和出色的水下视觉,一直活到了白垩纪晚期,把鱼龙家族的历史又往后延续将近1亿年时间。
但是在整个鱼龙家族历史上,他们从没有实现独霸海洋的伟业,哪怕在巨型鱼龙横行的三叠纪末期,深海中依然生活着大量的上龙和幻龙。所以在下一集里,我想和大家讲一讲上龙家族的最强者克柔龙Kronosaurus queenslandicus的故事。
我是李旭,陪你解读科学奥秘。
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